我国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迅猛。然而,随着设备更新带来的动力电池大量退役以及风电、光伏组件的“退役潮”到来,如何有效回收利用这些再生资源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助力新能源产业资源回收利用可持续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完善
尽管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以引导和规范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等设备的回收利用,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调研发现,现有政策法规体系尚不能完全满足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这方面,建议政府尽快完善回收利用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各主管部门协同合作,统筹推动立法工作。具体而言,应该建立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政策体系,覆盖装备设计制造、新能源发电、退役设备回收利用等关键领域。同时,对新能源设备回收利用专项优惠政策的延伸至设备生产环节也是亟需考虑的。
科技支撑是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
科技创新是推进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支撑。尽管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源再生与回收利用技术创新逐渐活跃,但总体上仍存在短板。对此,建议政府强化科技规划引领作用,建立政府引导的研发机构,集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在这方面,可规划布局新能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建立国家实验室,集中精力研发可循环利用的新能源组件新结构、新材料、新产品。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加强动力电池拆解、再生修复、电解液回收等方面的技术开发,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协同机制
在新能源设备回收利用方面,目前存在责任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动力电池的回收责任主体是汽车生产企业,但电池回收涉及多个交叉学科,而汽车生产企业在技术上存在短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各方责任义务,优化责任分工。
建议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各方面责任中,由汽车生产企业或其售后服务网点负责车辆维修环节的退役电池收集;汽车报废拆解企业负责车辆报废环节的退役电池收集;将这些收集到的退役电池转交给电池生产企业,由电池生产企业负责科学评估后再分类处理。
产业链协同发展,构建清晰责任链条
新能源产业链涵盖多个环节,因此需要建立协同监管机制。明确新能源产业资源回收利用及处置全过程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强化回收利用处置全过程环境污染防治监管。这可以通过建立协同监管和信息共享机制来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应强调环保责任的落实,建立全面推行动力电池及光伏组件“数字护照”溯源管理,借助溯源平台大数据资源,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平台,以确保新能源产业回收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事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完善政策法规,强化科技支撑,明确责任分工,构建协同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步骤。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将能够更好地为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同时实现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